内蒙古特色的治沙之路——内蒙古防治荒漠化启示(一)内蒙古,这片辽阔美丽的土地,横跨三北,毗邻八省,是我国北方面积最大、种类最全的生态功能区。这里有着我国目前保存最完好的草原呼伦贝尔草原,中国北方唯一的大泽呼伦湖。同时,还分布着五大沙漠和五大沙地,占全国荒漠化和沙化土地总面积的1/5。内蒙古的生态状况,不仅关系到自治区各族群众的生存发展,也关系东北、华北、西北乃至全国的生态安全。
特殊区位,赋予特殊使命。为了改变风沙干旱严重、生态环境脆弱的局面,我区各族人民与风沙搏斗的脚步从来就没有停止过。取得了森林面积和林木蓄积量持续双增长,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积持续双缩减的骄人成绩,生态状况呈现整体遏制,局部好转的崭新局面,走出了一条令世人瞩目的具有内蒙古特色的治沙之路。
重大工程托起生态脊梁翠绿的樟子松挺拔矗立,沙丘上方方正正的黄柳网格清晰可见,黄色的柠条花、粉色的杨柴花和各类野花竞相开放,杨树、柳树迎风摇曳在一片山花烂漫、林丰草茂的生态绿洲中,一座房屋废墟在满目苍翠中格外显眼。这里是锡林郭勒盟多伦县南沙梁。谁能想到,它以前竟是一片荒漠,由于沙进人退,当地还流传着猪上房,羊跳墙,小孩坐在房檐上的顺口溜。
今年已86岁的赵成祥老人曾是这座老房子的主人。据他介绍,他当时是林场职工,为了守住风沙带边缘,在沙地边盖起房子并住了下来但到了1997年,他铲沙、挡沙的速度怎么也跟不上风沙蔓延的速度了。越来越厚的沙子漫过2米多高的屋顶,他只能后退500米又盖起新的房子。
然而仅仅2年时间,房子就再次被沙子漫过,无奈之下,一家人只好搬到了县城。2000年之前,全是沙梁子,不用说树,就是草也看不见几棵,太阳一照,明晃晃地很刺眼。
这个一辈子被风沙赶着搬了4次家的老人,终于在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启动的生态移民中,离开沙漠搬进移民新村,过上了稳定的生活。据2000年卫星遥感监测显示,当时该县的风蚀、水蚀、沙化面积达3365平方公里,占到土地总面积的80%以上。也就是在这一年,多伦县启动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拉开了大规模生态建设的序幕。
经过近7年的建设,如今,第一沙带1.6万亩的沙地全部得到治理,翠绿的樟子松,嫩黄的黄柳、柠条,浅绿的杨树,以及树下慢慢露出新芽的花草,给这片土地带来生命的希望。回过头去看,如果没有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这里的生态状况将无法想象。
在多伦人的心里,这项工程就是德政工程、民心工程,是造福子孙后代的工程。多伦县林业局局长范金秋感慨道。土地沙化,被称为地球癌症,内蒙古是全国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集中和危害严重的省区之一。面对严峻的生态形势,自治区历届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林业生产和发展。
特别是西部大开发以来,提出了把内蒙古建设成为我国北方最重要的生态防线的宏伟目标,按照国家和自治区的决策部署,坚持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发展道路,把生态保护和建设作为最重要的基础建设来抓。可以说,内蒙古的奋斗史就是一部防沙治沙、与天抗争的历史。内蒙古作为祖国北方的重要生态屏障,其突出的战略地位,让这里的生态治理受到了国家的高度重视。
作为全国唯一六大林业生态重点工程全部覆盖的省区,三北防护林建设、京津风沙源治理、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等国家重点工程先后在内蒙古得到强力推进。退耕还林工程区林草盖度由退耕前的15%提高到80%以上,退耕地的地表径流量减少20%以上,泥沙量减少24%以上。
据2014年退耕还林工程生态效益监测国家报告显示,内蒙古退耕还林工程生态效益价值量达1132.78亿元/年。十二五期间,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区累计完成林业项目建设任务2333.4万亩。
通过集中连片,综合治理,重点区域的风沙危害得到了有效遏制,林草覆盖度增加20%以上,阴山北麓长300公里、宽50公里,浑善达克沙地南缘长约400公里、宽1-10公里的绿色生态屏障初步形成。天然林保护工程区共完成建设任务913.2万亩,森林资源管护面积由一期工程的1.7亿亩增加到3.09亿亩,增加了1.39亿亩。2015年工程区全面停止了天然林商业性采伐,停伐木材量122.6万立方米。
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区总面积99.79万平方公里,占自治区总面积的84.35%。全区累计完成三北工程建设任务1.16亿亩,使得科尔沁沙地、毛乌素沙地呈现区域性逆转的态势。呼伦贝尔沙地呈现出全面整治的新局面,固定沙地面积增加1万多公顷,保护草场3万多公顷,沙区植被得到有效恢复,植被盖度大幅度增加。
腾格里沙漠东南缘防风固沙林体系初步形成,建成了长200公里、宽35公里的生物治沙带。数字的巨变定格了历史片段,背后却是内蒙古人力斗沙魔的不懈努力。
占全国总人口不足1.8%的内蒙古人,完成人工造林面积超过全国人工造林总面积的10%,治理风沙危害土地面积超过全国风沙危害土地总面积的10%。巍峨的绿色长城,不仅是北疆的丰碑,更是内蒙古各族人民抵御风沙、搏击干旱的历史见证。据第五次荒漠化和沙化土地监测结果,我区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积连续15年双缩减,全区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积分别比2009年减少625万亩和515万亩。
从沙进人退到沙退人进,在内蒙古地图上,黄色中的绿色由一点点、一丝丝,逐渐变成一块块、一片片。据自治区林业厅治沙造林处处长郝永富介绍,2000年至今,在国家重点工程的带动下,内蒙古年均完成林业生态建设面积超过1000万亩,沙区逐渐呈现出绿肥黄瘦的景象。科学治沙走出特色道路天刚亮,在通辽市库伦旗六家子林场不同类型沙丘综合治理技术集成与示范课题飞播示范区的上空,一架小型播种飞机从远处轰鸣而来,将一粒粒带着科研人员绿化沙漠的决心和希望的种子播撒在荒漠的沙丘上。
这是一次飞播造林试验任务。按照内蒙古自治区科技重大专项课题不同类型沙丘综合治理技术集成与示范实施方案的要求,在5000亩流动、半流动的沙丘上进行飞播造林试验,继而研究、总结出具有辐射推广价值的飞播造林技术。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年降水200毫米以下地区不能飞播造林,技术制约影响着内蒙古治沙的进程,沙海治理始终缓慢而无奈。人定胜天是一种弥足珍贵的精神追求,尊重自然规律才是治沙的科学理念。在几十年的漫漫治沙路上,内蒙古人渐渐认识到,荒漠戈壁是经过长期的地质年代形成的自然地貌,土地沙漠化则是由于过度开垦放牧、超采地下水等人为活动导致的恶化现象。
找到了原因,就找到了科学施力的标靶。经过科技攻关,内蒙古终于打破了这一国际学术瓶颈,首次在年均降水量仅有10150毫米、蒸发量高达3500毫米的阿拉善盟实现了飞播治沙的突破。同时,自治区配套了GPS导航定位、种子包衣处理等一整套飞播技术措施。不到4年的时间,沙地飞播造林420万亩,大大加快了治沙治理进程和效率。
实践证明,科技的突破和技术的引领是制胜的法宝。与肆虐的沙魔搏击,正确的路径和先进的模式,将会加速改变整个区域的生态进程,为我区生态建设汇聚源头活水。在长期的防沙治沙、生态恢复的过程中,阿左旗逐步摸索出飞、封、造相结合的治理方法。飞即飞播造林,飞播规模大、速度快、成本低,符合阿左旗地广人稀的特点;封即封山育林,重点放在不宜飞播和人工造林、植被容易自然恢复的地区,辅以人工干预,加快森林植被更新;造即人工造林,主要树种为具有防风固沙作用的灌木树种梭梭。
在与风沙的搏斗中,适合内蒙古自然条件和气候特征的抗旱造林系列技术、干旱区节水造林技术和植物再生沙障治沙技术应运而生。在沙区,以治理沙化土地为重点,封、飞、造相结合,以封育为主;在荒漠区,以保护原生植被为重点,封禁保护和人工治理相结合;在水土流失区,以小流域综合治理为重点,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相结合;在平原区,以平原绿化和农田防护林建设为重点,带、网、片相结合。这些高科技含量的治沙技术,无不让国内外专家刮目相看。
先进的治理模式,也会带来生产力的发展和环境的巨变。以路治沙,是赤峰市翁牛特旗治沙的创举。
通过多年的实践,该旗总结出修穿沙公路、切割治理、带动治沙的防沙治沙经验,先后开通了10条穿沙公路,总里程220.5公里,并围绕公路开展沙地综合治理面积180多万亩。网格化的穿沙公路,把沙区切割成了若干个治沙单元。人流、物流通过公路进入沙地深处,绿色则由公路两侧向外扩展。锡林郭勒盟多伦县实施百万亩樟子松造林工程,按照谁投资谁所有、谁经营谁受益的原则,鼓励支持境内林地采取多种方式有序流转,吸引了区内外30多家绿化企业、县内55个农民林业合作社参与工程建设,实现了由沙中找绿到绿中找沙的历史性巨变。
鄂尔多斯人则另辟蹊径,变征服沙漠为善待自然,创造了令人瞩目的库布其模式科技带动企业发展、产业带动规模治沙、生态带动民生改善。如今,1.86万平方公里的库布其沙漠静卧在城市的周边,创造了沙不进、绿不退、人不迁的奇迹。通辽市在治理科尔沁沙地的同时,探索出一条治沙+致富和生态+增收的新路,在防沙治沙中积极发展林沙产业,变害为利,从简单的出售原沙逐步向精深加工转变,使沙产业成为通辽市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三赢的目标。可以说,面对不断扩张的沙海,我区各地独创妙招,依靠精准发力高效治沙,以飞播造林、穿沙公路、以水治沙等有效的治理模式,筑起绿色长城,走出一条独具特色的治沙道路。
从大密度造林到量力而行,从用力过猛到打蛇七寸,治沙从粗放式逐步走向精细化。人沙和谐谱写绿色传奇9月,西靠腾格里沙漠的阿左旗巴彦浩特镇,一湾绿水映蓝天,轻风拂面秋意来。以往立春过后,扬沙天气和沙尘暴就会接踵而至。
大风吹来,满天飞沙,30米外都看不清人,即使在室内,空气中的土腥味也令人窒息。而现在就算是刮大风,也很少能看到满天黄沙的景象。
从小生活在镇里的范晓钟感叹。阿拉善盟林业局副局长王新民说,阿拉善盟分布着巴丹吉林、乌兰布和、腾格里三大沙漠,经过多年的围栏封育、飞播造林、人工造林,1200多万亩沙地已披上绿装。驱车行驶在腾格里沙漠东缘的公路上,蓝天白云下放眼遥望,沙拐枣、花棒、白刺等沙生植物丛丛簇蔟,在风中摇曳,绵延起伏,筑起防沙固沙的屏障。据阿拉善盟林业局监测和调查结果显示,经过多年生态建设,在腾格里沙漠东南缘形成了长250公里、宽310公里的阻沙带,沙丘高度平均降低了56米,实现了风沙从一年刮两次,一次刮半年到刮风不再起沙的转变,有效阻挡了沙漠前移。
植被由飞播前的5%10%提高到30%40%,沙拐枣、花棒等物种盖度和种类明显增多,形成了绿带锁黄龙的壮丽景观。在科尔沁沙地西缘,新修的图哈穿沙公路伸向沙漠腹地。两旁的黄柳、柠条长成1米多高,相互簇拥,一望无际。
这里素有八百里浩瀚沙海之称,自2009年以来,翁牛特旗采取开通穿沙公路,进行切割治理的方式,先后开通了10条穿沙公路,总里程220.5公里,每年治沙以70万亩的速度向前推进。前些年一到春天,推门就是沙子,老房子也被沙子埋掉了。现在风沙越来越小了。
翁牛特旗乌兰敖都嘎查88岁的乌力吉指着自家白白的墙壁和干净的地砖说。在内蒙古的沙区,一条条生态防护林带在沙海中不断延伸,就像是一条条绿色长廊,成为阻挡沙漠蔓延的分水岭,将沙漠从一个整体分成若干区域。
肆虐的黄沙被拴在原地,昔日沙进人退的地方出现了人工绿洲。如今,许多昔日退化的草原、荒秃的山岭、沙化的土地上葱笼叠翠,植被恢复的速度异乎寻常生态建设以每年超过1000万亩的速度向前推进,森林面积和林木蓄积量实现持续双增长,占全国净增面积的近十分之一,森林覆盖率提高到21.03%。
不仅如此,荒漠植绿的战天斗地,已经凝聚成一股强劲的力量,引领人们进军沙漠戈壁,让那里变成了增收致富奔小康的聚宝盆和绿色银行,产生了不可估量的经济效益。从方兴未艾的戈壁农业、追风逐日的清洁能源到踏访大漠的探险旅游自强不息的内蒙古人不断探索人与自然的和谐道路,走出了一条生态良好、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实现了从防沙治沙守护生存防线到管沙用沙绿富同兴的历史性跨越,用执着和汗水在广袤大地上谱写着可歌可泣的绿色传奇。
(记者施佳丽)。
本文关键词:米兰·体育,米兰app官网登录入口,米兰体育app下载安装手机版,米兰全站app官网入口下载,米兰体育app下载地址
本文来源:米兰·体育-www.weijt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