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沙造林三十二年,改造沙地七万多亩殷玉珍双手搬走“穷沙窝”内蒙古鄂尔多斯乌审旗无定河镇,殷玉珍(见图)家门前绿树成排,拨开脚下的土壤,便露出了湿润的沙子,曾经的流动干沙已不复存在。登上坡顶的瞭望塔极目远眺,碧草连天,松涛阵阵。翻看旧照,难以想象,昔日这里竟是一片荒凉的明沙。正在地里干活的殷玉珍面容黝黑,一身军绿色的粗布衣裳,整洁利落。
握手间,她厚实的手掌和粗壮的手指,传递出一种女性特有的刚强和坚韧。1985年,刚满20岁的殷玉珍,从陕西嫁到乌审旗这个叫井背塘的地方。看到当时周围的环境,她几乎绝望了。
这里位于内蒙古和甘肃交界地带的毛乌素沙地深处,没有路,每次出门只能徒步几公里穿过茫茫沙地。看到一望无际的明沙,我整个人都傻了,地种不成,羊放不了,可咋活?她说。家门口就是漫漫黄沙,一刮风就被沙子堵了门。
风一停,全家人一起用铁锹把门口的沙一点点挪开,这样的情景几乎天天上演。只有在沙漠里把树种活,人才能活下来。年轻的殷玉珍开始种树治沙。
说干就干,1986年春天,殷玉珍用当时家中最值钱的一只羊,换回了第一批600棵小树苗,种在老房子周围。然而经历了一个冬春,这600棵树只活了十几棵。不断的挫折和失败,使她渐渐地摸出了治沙造林的经验:她先种上一溜一溜的沙蒿,将流沙基本固定下来,再在沙蒿带中间栽植沙柳、杨柴、紫穗槐等灌木树种,一株一株增加,一片一片延伸,这片不毛之地终于有了可喜的绿色。
几年工夫,殷玉珍家周边焕发出绿色的生机。虽吃尽了苦头,但看到自己的劳动成果,她看到了治沙的希望。
这时,她又有了大胆的想法她要在沙漠里修路。枯枝和黄土铺垫而成的10公里简易路,使封闭的小天地开始通向外面的世界。随着各级政府和林业部门投入力度加大,殷玉珍的事业也迈进了后治沙时代,她想到了走循环经济的路。
殷玉珍先后成立了内蒙古绿洲治沙造林有限公司,建了玉珍生态园,种上了小米、玉米、西瓜、桃、杏、李子,还建起了1000平方米的生态餐厅和400平方米的两层小楼。新房子一楼有一间陈列室,30多年的照片,展示着这片沙地渐渐被绿色浸染的艰辛之路。先治坡,后治窝,殷玉珍半开玩笑地说,我一直的信念就是,身边生态环境好了,再改善生活环境。春夏秋冬,寒来暑往,32年坚守,殷玉珍让过去的穷沙窝变成了金沙窝。
如今走进井背塘,一条新修的路蜿蜒通向殷玉珍家,路旁虽能看出是沙地,但到处可见低矮的绿色植被。距离殷玉珍家还有几公里远,延伸的公路猛然钻进一片林子。看到林子,听到鸟叫,就到了我家。
殷玉珍欢喜地站在坡顶,指着一眼望不到头的树林告诉记者,不管遇到什么难事,走进林子看一看,这些沙柳、松树就像我的孩子一样。风一吹,都在跟我招手,啥烦恼都没了!生态环境变好了,许多被风沙赶走的飞禽走兽又重新返回并在林子里繁衍生息。32年间,殷玉珍织起片片碧绿,共改造沙地7万多亩,其中拥有林权证的林地就有5.6万亩。通过治沙,她获得了无数荣誉,先后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全国绿化劳动模范等。
殷玉珍说,32年了,这些荣誉离不开政府和许许多多热爱生态的人的帮助,其中不乏国际友人。黄沙变成了绿洲,绿洲也是殷玉珍为自己的治沙公司起的名字。心血和汗水没有白费,她打算将毕生精力投入到治沙事业中。
我一个富不算富,通过造林带动更多人富起来,才算真富。殷玉珍说,今年,我联合周边的乡亲,制定了未来15年的规划。你问我有啥打算,我先不说,这是个小秘密,15年之后你再来看,到那个时候,咱们用事实说话。
(记者吴勇)。
本文关键词:米兰·体育,米兰app官网登录入口,米兰体育app下载安装手机版,米兰全站app官网入口下载,米兰体育app下载地址
本文来源:米兰·体育-www.weijtx.com